白痴行为 其一
看标题就能明白,本博客又新设了一个栏目。如字面意思所述,这个栏目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人类的白痴行为,当然,主要是针对我自己。
为什么在这个炎热的下午会突然想到设置这样一个栏目呢?事情要从今天的午饭说起。
我最近对烹饪产生了些兴趣,所以自然会去找机会进行实践。同时,“产生兴趣,想要实践”这个表达的另一面就是“从前缺乏兴趣且几乎没有实践过”。也就是所谓的新手、菜鸟,而菜鸟的身上是永远不缺少愚蠢行为的。
机会来了,家长不在家,我还没有吃午饭。于是,我想到用家里存放的车仔面(实际上是一种较细的乌冬面)试着做炒面吃。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麻烦。打开冰箱,映入眼帘的是混杂着蔬菜、水果、酒类、调味品、腌制/干燥食品等各种物件的垃圾堆式布局。很不幸,没有储藏肉类(也有可能是塞在冷冻室的什么地方,但就算找到了也不可能马上使用),蔬菜也都是我不太喜欢的类型。由此,我做出了“不需要肉或者蔬菜,就做单纯的炒面”的决定。
按照网络上的教程,先拆开乌冬面的包装,在热水中搅散、沥干后备用,接着是准备调味品——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虽然常常去家中的厨房帮忙端菜,对其中各种物件的功能也有大致的了解,但调味品显然不在此列。因为,我无视了包装上写着“蒸鱼豉油”的生抽酱油,转而拿了一瓶标有“红烧酱油”字样的老抽酱油。原因不复杂,但解释起来却有点麻烦。
酱油这类瓶身较大的调味品被放置在灶台旁的橱柜中,也就是炒菜时自己的脚边,不俯下身子的话是没法拿的,柜中的采光也不好,只能勉强看清离柜门较近的瓶子上的文字。在这之上还有一点:柜子里很乱。自下而上穿过柜子的燃气管道占去约四分之一的空间,而装着调味品的七八个玻璃瓶在瓶挤瓶的同时,还要和放着数把厨刀的刀架共享剩下的空间。若是想把柜子较深处那些标签被遮挡的瓶子拿出来仔细确认,就不能不在动作上小心谨慎,以防碰到刀具和其他的瓶子。在这种混乱感的作用下,我草草地找了一遍,便决定使用找到的老抽酱油(它放在最外面)和蚝油。
上面叽叽喳喳说了这么多借口,然而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己不熟悉烹饪中要用到的调味品。如果看到“蒸鱼豉油”时没有把它认作是别种调味品,而是知道这是种生抽酱油,这样的错误根本就不会发生。
不过,接下来才要进入真正灾难性的部分。
预热锅底的时间完全不够,加入油的方法应该也有问题。
因为对火候控制以及油的加热速度缺乏概念,望着看似平静的油面的我直到有白烟冒出才发觉油温已经太高了。在冒白烟之前其实是有想起用锅铲碰一下的,在碰到之后瞬间就出现了许多的气泡与白烟。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暂且不去想这点。
看到白烟后慌慌张张地将准备好的面倒入其中,胡乱翻炒几下,再加入酱油和蚝油,然后再胡乱翻炒几下,出锅。嗯,不仅粘锅粘得厉害,成品的颜色也仿佛在嘲讽我一般,呈现出预期之外的较深色泽。
用鼻子嗅一嗅,有着勉强过关的香气,至少不觉得难闻。以陶瓷筷子夹起,送入口中。完蛋了。
在过高的油温带来的焦糊味以及老抽酱油的浓厚风味的加持下,成品的口味呈现为包裹着淡淡苦味的过头咸味。简而言之,不好吃,让人不快的味道。不是咽不下去,但恐怕没有哪个味觉正常的人会觉得这东西称得上美味。
但自己造的孽毕竟还是得自己收拾。强忍着味觉的不快,更让自己恶心的是心理上的挫败感,快速将碗里的面吞入胃中,接着洗碗、清理厨具。这次的白痴行为就这样收尾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碗面又一次无情地教了我这个道理。遭遇失败前对自己的实力抱有的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会在那之后成为刺向自己心口的钢针。(这个钢针是字面意思上的钢质针还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任由你想象了)
我离成熟还远的很啊。
给我去炒两份踩(翘腿)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