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碎的妄想 其五
今天在学校围墙周围闲逛的时候,突然想到个很有趣的故事,在这里简单写一下。
1、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校际战争”,即以高中与高中之间的武装冲突为故事的主线。
2、故事舞台是在一个被封锁的大型岛屿,未经许可试图离开岛屿者会被立刻杀死。
3、关于“校际战争”的规则(只是粗略地写一下)
①该岛屿所有高中采取三年学制,比高一更早完成学业的高二、高三学生无法毕业离岛,而是要继续留在岛上,直到本校达成毕业条件或失败。
②战争的阶段以半年为界限划分,即共有P1-P6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时,岛屿管理方会将每两所学校相互指定为“敌校”;在阶段结束前,被指定进行对抗的两所学校若不能分出胜负,则在阶段结束时杀死两校的所有学生;禁止与当前阶段指定敌校之外的学校进行结盟、物资交换或是暴力冲突。
(然而,这种二二淘汰制会存在学校数量计算上的问题,实际落地时要进一步细化规则)
③毕业的条件是岛屿上只剩余一所学校,此时该校的全体学生获得毕业离岛的资格。
④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个人分数”(Personal Score,以下简称PS)与“集体分数”(Collective Score,以下简称CS)。
PS取决于学生个人的成绩、体能、风纪、战绩等多种因素,而CS取决于学校集体的运营状况、总体成绩以及战绩。
CS并非将全体学生的PS相加而得到,而是有一套特殊的计算规则。
不管是PS还是CS,其地位都相当于货币,用于购买商品或各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水电、燃气、清洁、食品、工具、武器。
其中,PS主要用于学生的个人消费,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而CS则用于维持学校整体的运转或集体性的采购,需要校决策层通过会议来决定其使用方式。
两者在每个阶段均有被划定的购买范围,PS能够购买的物品CS不一定能够购买,反之亦然。
⑤与敌校间冲突的胜利条件有以下几条:
(1)敌校全体学生均死亡、失去战斗能力或投降
(2)敌校决策层通过特殊投票决定弃权投降
(3)敌校做出足以被强制弃权的重大违规行为
在冲突中落败的学校会失去其作为学校的资质,其幸存的学生也不再享有学生身份。
⑥PS、CS的评定指标中的“战绩”,实际上指的是对敌校人员、建筑、设备的杀伤、损坏程度。
简单来说,杀死越多的敌校学生、将敌校建筑损毁得越严重,就能获得越多的PS、CS。
此外,俘虏敌校学生不会直接获得、扣除PS或CS,但从整体来看反而会间接损耗本方的CS。(下文会对此做详细解释)
⑦落败学校的幸存学生会成为“战俘”。战俘没有学生身份,其人身安全也不受任何规则的保护或约束。
也就是说,对战俘实行伤害、杀害、性侵等任何通常意义上的犯罪行为都是被允许的;但只有将其杀害才会增加CS和PS。
规则并不限制对战俘的待遇,因此优待、收编也是规则所允许的。
战俘的行动大体上不受规则约束,因此不管是逃跑还是对他人做出犯罪行为都是自由的;同时,由于不受规则约束,战俘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对任意学校做出敌对行为。
⑧水电、燃料、医疗物资的消耗以及校内食堂的每次出餐都要通过CS来支付。
水电的定价标准完全基于整体用量,与校内人数、成绩等均无关联。
但在其他的大多数消费品上,定价标准则取决于购买者的个人评分。
举例来说:
校内个人评分达到A级的学生,其个人进行的PS消费以及因其而产生的CS消费均享有大幅度的减免;而评分仅有D级的学生不享受任何消费减免。
此外,因战俘而产生的消费不仅不享有任何减免,还会产生额外的消耗。
PS的结算在购买时完成,而CS的结算为每周一次。
监视系统会对学生的一切消费进行监控,并根据状况实时修改计价。
仍然是举例子:(数字仅供说明)
如果一位A级评分的学生为关押中的一位战俘购买了一份原价1000CS的午餐,他在支付时因自己的评分而享有90%的减免,只需支付100CS;但监视系统观测到他将这份午餐转交给战俘食用,故修改计价方式,在原价基础上增加50%价格,最终需支付1500CS。
总而言之,高评分学生越多的学校越能积攒PS与CS,在冲突中也有更大的资源潜力。
今天的份先写到这,更详细的设定之后会继续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