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碎碎念 其十二

 今天要说的话题与“复仇”有关。不过也只是随便讲些不成型的东西。 复仇是社会讨论、文娱作品中经久不衰的关键词。对伤害自身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复仇一词的大概释义。 受到这样那样的因素——包括传统的复仇文化以及国民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影响,在本国的语境中,这个词往往带有正面含义,且常与“英雄”“骨气”“光荣”联系在一起。人们兴高采烈、热血沸腾乃至热泪盈眶地,为几天前、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上百年前的复仇者喝彩。 “有仇必报”啦,“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啦,“血债血偿大快人心”啦,有时还能把复仇和社会改革或者时代更迭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在这种不成文的常规中感受到了违和。 复仇是应当以这种心态来看待的存在吗? 世上有很多行为能在人的心中孕育仇恨。小到嘲弄、刁难和侮辱,大到害人家破人亡、前途尽失甚至残暴的剥削与压迫......这是仇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复仇的起点,也是复仇这一血腥天平的其中一端。 另一端则是报复的方式,复仇的实现。这一端同样是可轻可重的。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将复仇行为依附到其他目标上的间接复仇,对深仇大恨一笑了之,对细碎小事十倍奉还——这些都是有例可循的复仇方式。 上面将复仇比喻为“血腥天平”绝不是随口一说,因为绝对没有不沾染血与苦痛就能成立的复仇。复仇的天平可以平衡,也可以或大或小地向某一侧倾斜,但不会毫无重量。 同学小明做恶作剧,把小黄刚买的牛奶打翻了,于是小黄生气地扯烂了他的课本——这样的事能够称为复仇吗?并不能, 因为重量不够 。牛奶打翻了可以毫不在意地再买,课本扯烂了可以找老师再拿一本......这样的一件小事无法让沉重的天平有半点倾斜,最多能算得上是“报复”而不是“复仇”。 现在我们加大重量。 职场前辈张部长是个性格恶劣且卑鄙的人,从员工小林进入这家公司以来就一直带头霸凌他。用恐吓和谣言促使同事孤立他,无缘无故地在他的工作上挑刺,随性地辱骂、使唤他......小林忍受了这样的状况好几年,却因为性格、家庭以及恶劣的就业形势等原因,始终无法决心反抗或离职。进入职场前就堪忧的精神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身体状况也不断恶化,直到有一天因突然晕倒而入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遂在绝望中拿着刀走向了公司——现在,事情就不一样了。 放上了沉重的砝码,天平开始狰狞地倾斜,复仇能够成立了 。 张部长是个无可救药的恶人,隐藏在人...

碎碎念 其十一

 今晚母亲的情绪又很糟糕。 她和不知道哪个亲友打着电话,一边哽咽一面骂着“谁家的孩子会这样”“付出这么多换来的就是这种回报”“真的要被气没半条命”之类的话。在那之中有没有斥责我的部分在暂且不论,但矛头应当是指向家中另一人的。 原因,让她的情绪变得这么糟糕的直接原因,倒也不算是什么大事——这么说的话也许会构成对她的看法的不尊重,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如此——只不过是过完暑假就要读高三的弟弟不愿意去上学校的假期补课而已。 这件事我是在几天前得知的。回想一下的话,虽然母亲平时的情绪就算不上稳定,但这几天,特别是晚上,显得尤为糟糕。潜藏在“家庭”这一词语的影子下的问题,于今晚又一次探出了头。 我家是五口家庭,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儿子。这点在过去的博文中也有提及,不过在此还是再提示一次的好。把这个家庭中所包含的“关系”在脑中粗略展开,画圈,连线,涂色,一种怪异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父亲,在工程行业工作了很多年,家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使这个家庭得以维持相对富裕的生活的支柱。 母亲,家庭主妇,年龄虽比父亲小了3岁但也已五十多岁了。喜欢在背后嚼舌根的典型的中年妇人,不过应该说她是个好人。 哥哥,在一家条件不错的外资企业工作,独居独身,很少回家探望父母。 弟弟,区内某高中的高二学生,不太清楚他的成绩。因为他是个没特点没礼貌也不怎么会读空气还有点吵的人,所以我很讨厌他。 我。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忍受的人。 作为一家之首的父亲,当然有最大的话语权。就算是已经能独立生活的哥哥也不敢正面违抗、否定他。虽然他说过“我们家是推崇民主决策的”之类的话,但他在很多时候散发出的无形压力让人不太愿意和他认真谈事情。这种压力不是通过凶狠的外表或者是强硬的气场之类的东西产生的——实际上,他大部分时候都给人非常普通甚至有点和蔼的感觉,也很少大喊大叫或口出恶言——而是基于一个最重要且一时半会也不会动摇的事实。这个家的收入由他全盘供给,所以,他是头。 母亲这种传统的妇人,就算是气在头上的时候也绝不敢正面对父亲的决定说半个不字。听说他们很久以前也有大吵一架然后闹别扭的时候,但那时的事情我知道的不多,解释起来也有点麻烦,所以不展开说。 为什么要提家庭权力的事呢?因为组成母亲糟糕情绪的其中一个冲突点,正与其有关。 某高中,下文暂且称其为Y中学。Y中学在一个月前还是我上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我弟弟正就读的学校。Y中学建在一个开...

白痴行为 其一

 看标题就能明白,本博客又新设了一个栏目。如字面意思所述,这个栏目下的文章用来记录人类的白痴行为,当然,主要是针对我自己。 为什么在这个炎热的下午会突然想到设置这样一个栏目呢?事情要从今天的午饭说起。 我最近对烹饪产生了些兴趣,所以自然会去找机会进行实践。同时,“产生兴趣,想要实践”这个表达的另一面就是“从前缺乏兴趣且几乎没有实践过”。也就是所谓的新手、菜鸟,而菜鸟的身上是永远不缺少愚蠢行为的。 机会来了,家长不在家,我还没有吃午饭。于是,我想到用家里存放的车仔面(实际上是一种较细的乌冬面)试着做炒面吃。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麻烦。打开冰箱,映入眼帘的是混杂着蔬菜、水果、酒类、调味品、腌制/干燥食品等各种物件的垃圾堆式布局。很不幸,没有储藏肉类(也有可能是塞在冷冻室的什么地方,但就算找到了也不可能马上使用),蔬菜也都是我不太喜欢的类型。由此,我做出了“不需要肉或者蔬菜,就做单纯的炒面”的决定。 按照网络上的教程,先拆开乌冬面的包装,在热水中搅散、沥干后备用,接着是准备调味品——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虽然常常去家中的厨房帮忙端菜,对其中各种物件的功能也有大致的了解,但调味品显然不在此列。因为, 我无视了包装上写着“蒸鱼豉油”的生抽酱油,转而拿了一瓶标有“红烧酱油”字样的老抽酱油 。原因不复杂,但解释起来却有点麻烦。 酱油这类瓶身较大的调味品被放置在灶台旁的橱柜中,也就是炒菜时自己的脚边,不俯下身子的话是没法拿的,柜中的采光也不好,只能勉强看清离柜门较近的瓶子上的文字。在这之上还有一点:柜子里很乱。自下而上穿过柜子的燃气管道占去约四分之一的空间,而装着调味品的七八个玻璃瓶在瓶挤瓶的同时,还要和放着数把厨刀的刀架共享剩下的空间。若是想把柜子较深处那些标签被遮挡的瓶子拿出来仔细确认,就不能不在动作上小心谨慎,以防碰到刀具和其他的瓶子。在这种混乱感的作用下,我草草地找了一遍,便决定使用找到的老抽酱油(它放在最外面)和蚝油。 上面叽叽喳喳说了这么多借口,然而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己不熟悉烹饪中要用到的调味品。如果看到“蒸鱼豉油”时没有把它认作是别种调味品,而是知道这是种生抽酱油,这样的错误根本就不会发生。 不过,接下来才要进入真正灾难性的部分。 预热锅底的时间完全不够,加入油的方法应该也有问题。 因为对火候控制以及油的加热速度缺乏概念,望着看似平静的油面的我直到有白烟冒...

高考结束了

 如标题所述,这场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大活动结束了。 校门前的人群很兴奋,我的家人和朋友很高兴,而我没什么精神。虽说炎热的天气和考试的消耗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无法从周围洋溢的那种欣快中感受到“现实感”。就算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上了句点,我也丝毫没有即将迈向人生新阶段的兴奋感,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有立体感的不安与焦躁。 成绩公布之后要怎么办?这个假期该做什么?接下来的人生会走向何方? 不过,也许现在不必想这么多。在成绩公布之前,先享受一下这宝贵而脆弱的“闲暇”吧。

高考 Day 1 日记

 今天的考试科目是语文和数学。关于考试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提及的地方。啊,不过第一堂考试开始前,监考员特意提及今年的考试使用了人工智能来监测考场中的异常行为。这也是某种未来感? 感想主要有二: ①好热。今天的气温超过35摄氏度,毒辣的太阳让停留在室外成为一件富有压力的事。不过毕竟是国家级的考试,没人希望有谁在这个节点中暑倒下,所以每个有人且装设了空调的房间都开着空调(温度大概设定为22摄氏度左右)。顺带一提,为各校的领队教师准备的临时休息室——原本是行政楼的小型会议室——那里的空调制冷效果相当好,再配合整洁的室内布局,不禁让人联想起某些连锁酒店。这点是因为提前交卷离开考场才得以察觉到的。当然,提前交卷并不是因为写完后还有富余时间,而是还没到提前交卷的最早时间点就已没有会写的题目。 ②沮丧。如①中所述,下午的数学考试就成绩上而言完全是一场灾难,这之外的事恐怕也会在成绩发表后变成灾难。高考前在家翘了两周以上的课,家长为了对我的这种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理所当然地得出了“应该是在家里复习”这种结论。不过很对不起他们,我不但翘课期间一点书没有看,从翘课前开始很长时间就一直没有认真地学习过了。因此我现在就可以预估我的分数......大概会在290-350之间,完全没眼看的水准。要说为什么会沮丧,当然就是因为这点。 等到糟糕的成绩公布以后,他们还会摆出一幅和和气气的样子吗?至少我没有抱持那种奢侈的期待。接下来的半年大概也会因之变得充满火药味。 真是厌烦这样的人生,厌烦到望见树就会联想到上吊的程度了。可惜我用绳的手艺差到让人不忍直视的程度,连能不能正确地根据树干高度调整绳长都不清楚。 虽说幼稚得令人发笑,但还是想说出来。我的愿望是去到一个没有执念和重要之事的世界,所有事物都同等平淡的世界。这么说很难懂吧?嗯,易懂地说就是“因为心情不好翘掉高考不去也不会被责骂的世界”。请不要基于高考的重要性得以建立的逻辑原因或是其他常识性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比喻,因为是蠢人随口说的蠢话啊。 高考的热烈氛围倒也传到了这颗腐朽的心里,虽说只有一点点。对那些兴高采烈的考生来说,马上能够为劳累的高中生活画上句点,果然没有理由不高兴吧!对那些维持着、旁观着考试这一系统的成年人来说,这几天也是一年一度的重要事件,哪怕不愿意,应该也会感受到萦绕在这种事周围的那种令人不禁兴奋起来的信号。 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大...

碎碎念 其十

 今晚,回到家中的母亲又哭了。 连面部的颜色或是口中呼出的气味都不必去特意分辨,只需听她说话的方式就能明白,她又喝酒了。是在姨母那里喝的吧。 喝的是什么酒呢,喝了多少呢,喝酒时又在说些什么呢,回来的路上是否安全呢——没有留给我思考这些问题的闲暇,她开始了抱怨。 “你们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了你们自己” “我只是希望你们以后能过上好生活” “我这段时间带你们快要疯掉了” 基于我无法理解的思路说着这些此前已听过不知道多少次的话,她开始喊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一到假期就尽是在锁门的房间里玩游戏,并不意外地,这个时候也是。母亲她将手伸向门把,下压,伴随尖细的声响,门是锁的。闭锁的房间不时中传来模糊的笑声或是喊声,那是弟弟在玩游戏时发出的声音吧。我自己玩游戏时也偶尔会有那样的行为,因此并不觉得自己有批评他的理由。因为他带着有降噪功能的耳机,再加之门扉的阻隔,就算在门外大喊恐怕也难以惊动他。 母亲失望了,在酒后的沮丧感中因被自己的儿子无视而失望了。她又抱怨起来,尔后突然停止。 糟糕的预感在心中摇动,像是为了逃开那感觉似的,我走出自己的房间,去到了厨房。中间明明要经过母亲所在的客厅,但为什么自己的头不愿转向那边呢? 然后,预感应验。哭声响起了。 是女人的哭声,中年女人的哭声。抽噎、号泣、悲鸣的非理性组合。 打开厨房的水龙头,心不在焉地将几件并不是非得清洗的餐具放入水槽中,再将米色的抹布握在手中,就着水流开始洗碗。 我洗碗,母亲哭,弟弟玩游戏。真是幅可笑的场面。 不明白母亲为何要哭,不明白弟弟为何还沉浸在游戏中,连自己为什么要在厨房里做着表面上是家务实际上是逃跑的行为都不明白。嗯,只是为了防止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接触到厨房里的刀具然后利用这些物理上十分锋利的金属制品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而已,真的只是这样。我如是告诉自己。虽然我并不相信这种过于无趣而脆弱的说辞。 弟弟,那个明明是自己的亲兄弟却完全称不上亲近的人,他要是今晚肯从房间里出来做点什么,母亲是不是就不会哭了呢?真是可恨的家伙,如果他敢从房间里出来的话一定要打烂他的膝盖然后恶狠狠地告诉他“下次再这幅蠢样的话打烂的就不只是你的膝盖了”——想象终归是想象,不仅没有实行的价值,连那份无名的愤怒都是毫无意义的。说到底,自己又有责怪谁的资格呢? 无法责怪任何人。 一定是这世界的错。 说到刀具就想起用刀具杀人。不由得在脑袋里描画出自己阻止发...

我没有忘掉这个博客

 如题。并不是把博客的存在忘掉了,实际上反而会经常想起来。但就算想起来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一写的东西——如果是短促的随想的话完全可以在推特上发——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样有一段时间不更新的状态。 总之就是这样子。身体和精神都调整到良好状态之前恐怕没有办法给这里做稳定的更新。